title_temp
政策法規
江西省群眾市人民政府辦公裝修廳對于推行我市人們一些三家產整合提升的試行征求意見 2018-02-03 12:47:03 從何而來:網易博客

各市級以上內容市大家鎮以區政府,各縣市(市、區)大家鎮以區政府,省鎮以區政府各不門、各隸屬企業: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93號),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形成城鄉一體化的農村發展新格局,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就推進我省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工作原則。 
  ——夯實基礎,深化改革。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嚴守耕地保護紅線,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糧食安全。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激發融合發展內生動力,突破農業經營、融資、科技體制等領域的瓶頸制約,全面提升農業質量效益。 
  ——農民主體,市場導向。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尊重農民意愿,強化利益聯結,保障農民取得合理的產業鏈增值收益,增強其改革獲得感。堅持市場導向,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同時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營造良好市場環境,加快培育產業融合發展的市場主體。 
  ——分類指導,綜合施策。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根據各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市場條件,探索不同地區、不同產業的融合模式。針對產業鏈條的薄弱環節,綜合運用各項政策工具,增強農業競爭力和農村發展活力。 
  ——城鄉統籌,“四化”同步。堅持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相銜接、與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以工業理念發展農業,以產城融合提升農業,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 
  (二)目標任務。 
  ——培育融合發展主體。打造一批行業領先、帶動力強的大型農業龍頭企業,培育一批管理規范、服務優質的農民合作示范社,培養一批技術先進、效益良好的家庭農場和種養大戶。到2020年,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率達到40%,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到1000家、上市農業龍頭企業達到100家,培養千名優秀青年家庭農場主。 
  ——打造融合發展平臺。以農產品加工園區、現代農業示范區、農業綜合體、特色農業專業鎮等為平臺,引導農村產業集聚發展,帶動形成一批產業鏈長、布局合理、相互配套、聯系緊密的農業產業化集群。到2020年,力爭農產品加工總產值、涉農增加值分別達到1.65萬億元、2萬億元。 
  ——創新融合發展模式。農業產業化利益聯結機制比較健全,農民普遍以土地經營權等要素參與農業全產業鏈、分享增值收益,2018年基本完成全省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互聯網+現代農業”加快發展,2020年全省農產品電商交易額達800億元。 
  ——促進農民持續增收。農民收入渠道進一步拓寬,來自農業新型業態的收入明顯增加,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對于農民增收的作用更加突出。到2020年,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萬元左右。 
  二、推進產城融合發展

  (三)優化縣域空間發展布局。加強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與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緊密銜接,完善縣域產業空間布局和功能定位。根據《廣東省主體功能區規劃》和我省現代農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科學確定縣域現代農業發展定位與方向,加快建設珠三角都市農業區,推進潮汕平原精細農業區、粵西熱帶農業區、北部山地生態農業區及雷州半島熱帶亞熱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建設,形成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全省區域農業發展新格局。(省發展改革委、國土資源廳、住房城鄉建設廳、農業廳等負責) 
  (四)積極推動農業專業鎮建設。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與新型城鎮化建設有機結合,引導農村二三產業向縣城、特色鄉鎮及產業園區等集中。按照特色小鎮建設規劃,遵循產業集聚發展規律,重點扶持創建一批茶葉、花卉、水果、漁港風情、濱海旅游等特色小城鎮,支持建設一批農產品精深加工、物流商貿、文化休閑等新型園區,打造創業創新宜業宜居的優良空間,引導具有示范帶動效應的項目落戶,強化產業融合發展的平臺支撐,推進特色產業集群發展。(省農業廳、發展改革委、科技廳、國土資源廳、住房城鄉建設廳、海洋與漁業廳、旅游局等負責) 
  (五)著力發展現代農業綜合體。加大涉農資金、資源的統籌整合力度,重點支持打造一批以國家和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農產品加工示范區、農業合作園區、大型農產品流通交易中心等為載體,產業鏈條完整、產業功能多元、主體合作緊密、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現代農業綜合體。因地制宜延伸產業鏈條、補齊產業短板,促進農產品加工、商貿流通與城鎮化協同推進,增加農業產業附加值。探索股份、技術、標準等多元合作方式,增強農業綜合體對原料基地與新農村建設的輻射帶動作用。(省農業廳、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委等負責) 
  三、探索多種產業融合方式

  (六)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扎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產品供給的質量和效率。優化農產品結構,在穩定糧食產能的基礎上,有序調減低效、低質作物種植面積,大力發展不同熟期優質品種并均衡供應。積極發展種養結合循環農業,合理布局規模化養殖場,適當減少生豬飼養,穩定家禽產量和價格,重視草地畜牧業發展。深入實施農業標準化生產,抓好品種改良和品牌建設,培育更多“三品一標”(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和名牌農產品。著力發展林下經濟,推進農林復合經營。進一步加強海洋牧場建設。(省農業廳、環境保護廳、林業廳、海洋與漁業廳、質監局等負責) 
  (七)延伸農業全產業鏈。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鼓勵服務主體開展代種代收、農機農藝、統防統治、烘干儲藏等市場化和專業化服務。加快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支持優勢產區建設產地批發市場,推進市場流通體系與儲運加工布局有機銜接。以農業龍頭企業為依托,深化分工協作,推動農資供應、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物流配送、市場營銷等產供銷環節緊密連接,形成農業全產業鏈。支持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農產品加工和直銷,健全農產品產地營銷體系,推廣農超、農企等多種形式的產銷對接。支持建立食用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和電商直配模式,發展農產品互聯網供應鏈管理,推廣農業生產基地互聯網訂單交易和移動互聯網支付。(省農業廳、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委、商務廳等負責) 
  (八)拓展農業多種功能。促進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健康養老等產業功能互補和深度融合,開發、拓展和提升農業的科技教育、文化傳承和生態環保等附加功能。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森林生態旅游、農家樂、鄉村游,扶持創建一批具有全國性影響力的農業公園、森林公園、濕地公園、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村莊、森林生態旅游基地、特色農業旅游小鎮,建成“農民家園、市民公園、游客樂園”。弘揚和發展農村優秀傳統文化,提高農民文明素質和農村社會文明程度,發揮文化“軟實力”在促進產業融合中的特殊作用。深化特色農產品文化宣傳交流,在涉農的康體、養生、運動、娛樂、休閑、體驗、美食等活動中充分體現農業文化元素,提升產品和服務的附加值。加強古村落、古民居保護,合理開發農業文化遺產,推進農耕文化教育進校園、進社區,統籌利用現有資源建設農業教育和社會實踐基地,為公眾提供農業科普和農事體驗場所。深入挖掘南粵古驛道的歷史文化內涵,將古驛道保護利用與改善農村環境、發展鄉村旅游、實施扶貧攻堅等工作緊密結合,促進沿線農村產業交叉融合。(省農業廳、教育廳、民政廳、住房城鄉建設廳、林業廳、海洋與漁業廳、文化廳、旅游局等負責) 
  (九)發展農業新型業態。深入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著力推進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對大田種植、畜禽養殖、漁業生產等進行物聯網改造,帶動全省智能農業發展。綜合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技術,改進統計分析、生產調度、信息發布等手段,健全農業信息監測預警體系。培育發展涉農電子商務企業,建設雙向互動的農村電商服務平臺,支持電商平臺與農業種養基地、農產品營銷大戶、大型超市、大型餐飲連鎖企業、中高檔酒店等開展對接合作,將新經營理念、新商業模式等引入農業。集約發展現代都市農業,在大城市郊區發展工廠式、立體化的設施農業,提高本地鮮活農產品供應保障能力。積極發展創意農業,支持創建創意農業園區,促進“產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產品變禮品”。鼓勵發展農業生產租賃業務,探索眾籌、定制等農業新業態。繼續辦好廣東現代農業博覽會等農業會展活動。(省農業廳、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委、科技廳、海洋與漁業廳、商務廳等負責) 
  四、培育多元產業融合主體

  (十)支持農業龍頭企業發揮引領示范作用。大力實施農業龍頭企業培優工程,加快培育壯大各級農業龍頭企業。鼓勵和支持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以資本運營和優勢品牌為紐帶,盤活資本存量,引進戰略投資,開展跨區域、跨行業、跨所有制的兼并、聯合和重組,實現集團化生產經營。支持和引導我省的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整合資源、做大規模、做響品牌,圍繞農業產業適度多元發展,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現代農業企業集團。鼓勵農業龍頭企業通過土地流轉、土地入股、安置農村勞動力等方式與農民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農民參與全產業鏈的利益分配。推進墾地合作共建,示范推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省農業廳、財政廳、工商局、農墾總局等負責) 
  (十一)規范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健康發展。制定農民合作示范社和家庭示范農場認定標準,培育一批省市級農民合作示范社、家庭示范農場。鼓勵農民合作社發展農產品加工、銷售,拓展合作領域和服務內容,與農產品批發市場、大型連鎖超市、城鎮社區市場等通過訂單生產、直供直銷、農超對接、利潤返還等方式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長期穩定的產銷銜接機制和合同履約機制。積極推進合作社信用建設,在信用評定基礎上對合作社開展聯合授信。支持合作社改善生產條件,增加現代農業技術裝備,擴大農村土地整理、農業綜合開發、農田水利建設等涉農項目由合作社承擔的規模,落實財政項目資金直接投向合作社、形成資產轉交合作社成員持有和管護政策。鼓勵家庭農場牽頭或參與組建合作社,引導生產同類農產品的家庭農場通過組建協會等方式加強聯合,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分級建立農民合作社人才庫,分期分批對理事長、經營管理人員、財會人員等進行培訓。(省農業廳、商務廳、工商局等負責) 
  (十二)發揮供銷合作社綜合服務優勢。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加快構建上下貫通、有效對接、服務城鄉的經營服務體系。針對農業生產重要環節,開展合作式、訂單式服務,為廣大農民和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農資供應、測土配方施肥、農機作業、統防統治、收儲加工等系列化服務。推動供銷合作社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合發展,通過共同出資、共創品牌、共用渠道、共享利益等方式培育農產品加工、流通龍頭企業,打造農業全產業鏈和冷鏈物流配送體系。開展產業融合示范項目建設,在重點農產品主產區、主銷區或集散地通過新建或改造等方式建設多種形式、不同層級的經營服務綜合平臺。(省供銷社、農業廳負責) 
  (十三)打造農業全產業鏈復合型企業。鼓勵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組建農業全產業鏈復合型企業,增強農業生產鏈、資金鏈和產品鏈供給的有效性、安全性。探索以農業全產業鏈復合型企業為投資主體,以農業產業鏈各部門的需求信息和生產標準為紐帶,有機整合科技、物流、金融、銷售、政策等資源,通過閉合運營的方式確保對農業產業鏈所有參與者的整體開發和全面服務,實現農業資源集約利用和農業多種功能。(省農業廳、發展改革委、財政廳等負責) 
  (十四)重視行業協會作用。培育和規范農業行業協會,將適合由行業協會承擔的教育培訓、標準制訂、品牌營銷、信用評估等職能移交行業協會。支持農業行業協會開展農業綜合服務,為農業發展提供全面支撐保障。加強農業行業協會的信用和自律建設。(省農業廳、民政廳、商務廳等負責) 
  (十五)鼓勵社會資本投入。創新政府涉農資金使用和管理方式,統籌用好現有政策性基金、貸款貼息資金,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帶動社會資本投向農村產業融合領域。優化農村市場環境,向社會資本全面開放能夠商業化運營的農村服務業,鼓勵各類社會資本投向農業農村,發展現代種養業和多種經營。積極引導外商投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農業廳、商務廳等負責) 
  五、建立利益緊密聯結機制

  (十六)規范發展訂單農業。強化農產品產銷合作,建立技術開發、生產標準和質量追溯體系,設立共同營銷基金,打造聯合品牌,實現利益共享。鼓勵農業龍頭企業在平等互利基礎上與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簽訂農產品購銷合同,合理確定收購價格,形成穩定購銷關系和利益聯結機制。加強訂單合同履約監管和日常風險防范,切實保障農戶合法權益。支持農業龍頭企業為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提供貸款擔保,資助訂單農戶參加農業保險。(省農業廳、發展改革委、工商局,廣東銀監局、廣東保監局等負責) 
  (十七)鼓勵發展股份合作。貫徹中央關于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部署要求,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逐步完善“三權關系”。加快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將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到戶、集體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到戶,通過“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使農民獲得更多的資產收益。探索制訂發布區域農用地基準地價,為農戶土地入股或流轉提供參考依據。引導農戶自愿以土地經營權等入股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完善農民股份合作社、涉農股份合作制企業的利潤分配機制,切實保障土地經營權入股部分的收益。(省農業廳、財政廳、國土資源廳等負責) 
  (十八)強化企業社會責任。完善農業龍頭企業認定監測辦法和動態管理機制,將聯農帶農富農成效作為基本條件,將扶持政策措施與利益聯結機制相掛鉤,試點實行社會責任報告制度。引導工商企業發揮自身優勢,輻射帶動農戶擴大生產經營規模、提高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鼓勵從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工商企業優先聘用已流轉土地的農民,并為其提供技能培訓、工作崗位和社會保障,拓寬農村富余勞動力穩定就業渠道。(省農業廳、發展改革委、財政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等負責) 
  (十九)健全風險防范機制。穩定土地流轉關系,合理確定流轉年限,嚴格執行土地經營權流轉分級備案相關規定。鼓勵各地加快發展多種形式的土地經營權流轉市場,建立健全市場運行規則,明確交易原則、內容、方式、程序及監管責任等。規范工商資本租賃農地行為,工商資本租賃農地應通過公開市場規范進行。加強土地流轉、訂單等合同履約監督,提高農業經營者的契約意識,建立健全糾紛調解仲裁體系,依法打擊涉農合同欺詐違法行為,保護雙方合法權益。建立土地流轉、訂單農業等風險保障金制度,并探索與農業保險、擔保相結合,提高風險防范能力。(省農業廳、發展改革委、國土資源廳、工商局,人行廣州分行等負責) 
  六、完善產業融合的服務支撐體系

  (二十)改善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條件。深入實施高標準基本農田、標準漁塘建設規劃,加強農村土地整治和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加快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中小型灌區泵站改造和農村水電增效擴容改造,開展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實施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推進農村“低電壓”綜合治理。加強農村環境整治和生態保護,完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配套設施。強化農村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健全以縣、鄉、村三級物流節點為支撐的農村物流網絡,并納入城鄉規劃統籌推進。(省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委、財政廳、國土資源廳、環境保護廳、住房城鄉建設廳、水利廳、農業廳、海洋與漁業廳、旅游局等負責) 
  (二十一)建立農村信息化綜合服務體系。整合現有農村信息服務站,形成覆蓋全省農村的綜合信息服務站和專業信息服務站,構建公益化、社會化、多元化的農村信息綜合服務體系。加快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在農業生產、農資監管、農產品溯源、農村電商、市場監測、平安農村等領域的深度應用,建設農業農村信息管理和服務的大數據平臺。(省農業廳、經濟和信息化委等負責) 
  (二十二)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穩定基層農業公共服務機構,健全以農技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等功能為主的農業公益性服務體系,建設“一站式”鄉鎮農業公共服務中心及村級服務站點。大力培育農業經營性服務機構,推進政府購買農業公益性服務試點,鼓勵向經營性服務機構購買易監管、可量化的公益性服務。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示范創建活動,支持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對接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需求,統一開展種苗供應、技術推廣、機種機收、肥水管理、植保防疫等服務。引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組織、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其他社會服務組織積極參與農業生產經營服務,成立產業聯盟,實現共同研發、共有品牌、成果轉化、統一營銷。支持基層農技人員、大學生村官、種養大戶、農機能手等領辦創辦各類專業化服務組織,鼓勵各類專業化服務組織聯合協作,提供規模化、專業化服務。(省農業廳、財政廳等負責) 
  (二十三)完善農業農村金融服務。發展農村普惠金融,推動農村基礎金融服務全覆蓋。鼓勵金融機構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緊密合作關系,加大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信貸支持。推進糧食生產規模經營主體營銷貸款試點,穩妥有序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積極發展林權抵押貸款,探索開展大型農機具融資租賃試點,推動漁船抵押貸款。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納入客戶信用評定范圍,對信用等級較高的予以優先貸款。健全農業信貸擔保體系,成立省級農業信貸擔保公司。加大保險支持力度,完善政策性農業保險體系,鼓勵保險機構根據市場需求研發新型農業保險產品。加強涉農信貸與保險合作,拓寬農業保險保單質押范圍,大力實施“政銀保”項目。組建廣東省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基金,引導和推動金融資本、產業資本和社會資本投向現代農業領域。支持符合條件的涉農企業通過多層次資本市場融資。(省金融辦,人行廣州分行、廣東銀監局、廣東證監局、廣東保監局,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農業廳等負責) 
  (二十四)構建農村產業融合公共服務平臺。建設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提升現有農村產權流轉管理服務平臺功能,有序推進全省統一平臺建設。發揮供銷、郵政、農技推廣等部門的網絡渠道、品牌信譽和技術人才等優勢,在農資供應、農產品流通、技術培訓等方面為農民提供公益性、普惠式服務。優化農村創業孵化平臺,面向廣大農村創業人員,提供設計、技術、市場、信息、融資等定制化解決方案及其他創業服務,助力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省農業廳、發展改革委、商務廳、供銷社、郵政管理局,省委農辦等負責) 
  (二十五)強化人才培養與引進。加快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加大農村實用人才培養培訓力度,以農業企業經營者、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骨干等人員為重點,建立健全培養培訓、認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體”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探索農業科研成果權益分配激勵機制,完善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涉農科技人才流動制度,鼓勵科研人員在科研單位和農業企業之間雙向流動。(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教育廳、科技廳、農業廳等負責) 
  (二十六)加強農業科技支撐。依托省農業科技創新聯盟、涉農高校、科研院所、農業科技園區等,在生物育種、智能農業、農機裝備等關鍵領域加強科研攻關,爭取形成一批重要創新成果。鼓勵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與高校、科研單位緊密合作,開展先進實用技術培訓與應用推廣,不斷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和運用先進農業技術能力。鼓勵創新聯盟成員、涉農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特派員與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共建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基地,組織動員農業科研專家、農技推廣人員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結對,提高農業科技推廣服務的效率和效益。大力發展現代種業,扶持培育一批“育繁推一體化”大型種子企業和專業型種業龍頭企業。支持農業企業、科研單位等開展面向產業融合發展的科技創新,積極研發農產品精深加工、分級包裝、貯藏保鮮等新技術、新工藝。(省農業廳、教育廳、科技廳、農科院等負責) 
  (二十七)支持貧困地區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以產業融合發展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大力實施產業發展扶貧工程,通過發展產業實現扶貧對象長期穩定就業增收。充分發揮貧困地區資源優勢和產業特點,扶持發展特色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及鄉村旅游、電子商務等農村服務業,打造“一鎮一業”、“一村一品”,建設一批鄉村旅游扶貧點、電子商務扶貧點,相關扶持資金向貧困地區傾斜。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作為省內對口幫扶的重要內容,引導和支持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個人投資貧困地區農村產業融合項目。(省扶貧辦、發展改革委、農業廳、粵東西北辦等負責) 
  七、健全工作推進機制

  (二十八)明確政府責任。市、縣政府要提高對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重要性的認識,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落實工作責任,細化工作措施,創新和完善鄉村治理機制,因地制宜探索融合發展模式。縣級政府要強化主體責任,結合實際制定實施方案,促進資金、資源、技術、人才等要素向農村產業融合集聚。(市、縣級人民政府負責) 
  (二十九)加強部門協作。發展改革部門要會同經濟和信息化、農業、商務等有關部門,圍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主要任務,加強協調指導和督促檢查,對政策落實情況進行分析評估。省發展改革委要將年度工作進展情況報告省政府。財政部門要統籌安排財政涉農資金,加大對農村產業融合的投入。國土資源部門要加強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用地需求的保障。金融部門及相關金融機構要積極落實金融扶持政策。科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環境保護、住房城鄉建設、水利、林業、海洋漁業、稅務、工商、扶貧等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研究制定相關配套政策措施。(各有關部門負責) 
  (三十)做好示范推廣。以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縣、鎮為抓手,啟動實施產業融合示范工程,打造一批產業集聚的農產品加工園區(農業綜合體、現代農業示范區)、產城融合的特色農業專業鎮、功能突出的省級農業公園等示范試點。及時總結、推廣各地、各有關部門在產業融合、主體培育、政策創新、投融資機制改革等方面的經驗做法,加快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省發展改革委、農業廳等負責)

 

 

廣州市省中國人民區政府辦公裝修廳

2017年15月2日


如果您是會員,請點此登錄,如果您不是會員,請先進行注冊再進行登錄。
廣東農擔
您好!歡迎使用智能客服機器人。請輸入您要咨詢的問題!謝謝! 

299--------m.rjiv.cn

47--------m.vynd.cn

915--------m.zbggw.cn

923--------m.asd521.cn

765--------m.ogo88.cn

502--------m.e6swcoa.cn

308--------m.edwf.cn

169--------m.mljmc.cn

615--------m.pabb.cn

423--------m.qakk.cn